花了接近 3 个月的时间终于把这本书给看完了…除了篇幅很长外,也是自己很少用整块的时间来看书。所用阅读设备则遍及手机、Kindle、IPad 和 PC。
这本书按时间讲述了摩根财团发展的 5 个时间段,即朱尼厄斯·摩根、皮尤庞特·摩根、杰克·摩根、哈利·摩根以及后摩根时间段,时间跨度长达150 年;由开始的以伦敦为中心(朱尼厄斯·摩根时期),到 20 世纪初(一战前)将中心转至纽约华尔街,并持续至今天;由原来在伦敦的 J.S. 摩根公司转为在纽约的 J.P. 摩根公司,再最后分裂为 J.P. 摩根担保信托公司(原 J.P. 摩根公司分裂出摩根士丹利后由 J.P. 摩根公司和担保信托公司合并,后来又成立 J.P. 摩根公司对其进行控股)、摩根士丹利(1935 年从 J.P. 摩根公司分出)及摩根建富(原 J.S. 摩根公司,在 20 世纪末被德意志银行收购);由原来的在政治和金融上发挥重大影响(尤其是一战时期),到后来的慢慢被政府所替代。
J.P. 摩根公司也正因为其在一战期间及后续的强大的政治影响,引起别人的警觉,同时也因为 1929 年的大萧条,最终导致了“格拉斯-斯蒂格尔法案”(商业银行不能同时是投资银行,只能二选一)的通过和公司的分裂。
摩根财团的 150 年历史正是美国 150 年金融史的缩影。
现在,J.P. 摩根公司与大通曼哈顿银行合并为摩根大通银行。摩根士丹利则一直独立发展。
读完这本书的最大感受是金融的力量实在太强大了,有时候比战争来得更为猛烈。例如索罗斯狙击英镑、泰铢,美国针对朝鲜、伊朗、俄罗斯的经济制裁(可参看宋鸿兵的“鸿观”节目,比较形象易懂),都对受害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。
还有的一个收获就是对宏观经济学的利率有了更多的理解。知乎上徐惟能对一个问题“宏观经济学中的利率到底怎么理解,是存款利率还是贷款利率?”的回答中对利率总结的特别好:
在宏观经济学的有关模型中(比如IS-LM)不必区分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,因为存贷款利率是同方向移动的,不影响对模型的理解。直观笼统地说,利率可以被理解成获得资金的成本。存款利率是银行向存款人获取资金的成本,贷款利率则是贷款人向放贷人(一般为银行及金融机构)获取资金的成本。利率上升时,各方获取资金的成本上升,会抑制积极性,而利率降低时,获取资金的积极性提高,投资扩大,刺激经济。
总结暂时到此结束,有更多发现到时再添加…